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收集3篇)

时间:2024-06-21 来源: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范文篇1

1.1举国体制最大限度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进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以51枚金牌登上了金牌榜首位,奖牌总数达到历史的新高。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举国体制在奥运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凭借这一体制,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确立了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领先优势。集中国家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与我国的国情以及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分不开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基础薄弱,必须在资源调配等方面下工夫,举国体制便为竞技体育崛起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竞技体育的进步,能够唤起观众对美、力量、速度的追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荣誉、乐趣、活力、尊严、理念多方面精神需求。

1.2奥运会对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促进作用

1.2.1奥运会促进了群众体育自发意识和学校体育的竞争意识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人民群众自觉健身的意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了显著的变化,群众体育也相应地有了较大的提高。“谁是球王”乒乓球争霸赛、羽毛球争霸赛、足球争霸赛等一系列赛事的开展,从全国组织海选直至最后总决赛展现了我国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方面的广泛普及。体育场馆、健身广场扶植,广场舞、健身舞在城市、乡村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更好地迎合了大众的健身诉求。北京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体育举国体制和选材系统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基础体育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举国体制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随之而来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也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1.2.2体育设施建设在奥运会后起到促进作用奥运会为北京留下了众多具有国际水准的体育设施,这些设施设备齐全、功能完备、专业性强,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北京奥运会后的“十二五”期间,全民健身的城乡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经常性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数比例逐年增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扩大,科学、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日益融入群众生活,健身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相应地群众对体育公园、体育场馆、广场、体育健身器材需求也是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全民健身工程的推广普及,在全国各地建成了市、县、乡、村的体育健身网络设施,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学校体育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投入不断增加,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1.3体育文化交流在奥运会后得以加强奥运会是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盛会,集体育、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浩繁内容于一体。以奥运会为载体,中国的优秀文明、特色体育、体育理念及体育活动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推广,不同的体育意识形态得以整合创新,在接受外国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和进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兼收并蓄地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国内的赛事、体育教育、全民健身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

2奥运战略与群众体育之间的抵牾

2.1全民健身在奥运战略的大环境下地位降低随着人类社会对竞技体育的热爱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竟技体育在体育工作中必然是重中之重。奥运会的金牌数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指标之一,现阶段,我国必然要把竞技体育摆在体育工作的中心。因此,在目前我国有限的体育资源条件下,必然要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从而使竞技体育和群众、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如今,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城市和乡村间的不平衡进一步拉大。

2.2东部沿海和西部,城市和乡村体育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水平、社会文化因素等条件的影响下,各地经济水平落差较大,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更是如此,体育消费作为一种非必须的消费类型,体育的发展在各地表现极为不平衡。在我国比较落后的西部农村以及老、少、边、穷等地区,很多人对于体育的认识还很肤浅,更谈不上参与其中了。据调查,在我国沿海地区等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群众体育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在西部的农村贫困地区,人们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努力,所以就根本谈不上健身了。这些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落后,群众体育及学校体育观念更是淡薄。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带动了周边地区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也更进一步拉大了我国较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异。

2.3我国群众体育及学校体育加速发展的必要性现今,我国大多数农村体育运动的程度是较低的,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较低的体育运动水平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体育文化在增强广大农民体质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还有待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不尽人意,农村为疾病的高额医疗费用致贫、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农村体育消费水平还很低下,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很难打开局面,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均场地面积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相对较少,农村学校和城市相比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都处于较低水平。我国不仅要在国际的重大比赛中夺取更多的金牌为国增光,还要通过普及群众体育来增强国民体质。体育运动的发展要以国民健康为本。

3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之路

3.1发展群众体育要从提高现有水平入手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没达到发达程度,群众生活习惯和理念不发生相应变化的情况下,体育活动是在人民群众中普及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发展群众体育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特别是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在群众体育意识、健身观念得不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阻力。设施管理不到位、缺乏懂管理人才,在基层尤为突出,因此,在具备普及群众体育的条件以前,发展群众体育要从提高现有水平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到完全具备普及的条件后,再全面发展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范文篇2

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尚不完善,市场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因此,在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抓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一、体育产业的概念与内容

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将体育产业界定为:以体育本体产业为主,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经营活动。其类型可化为三类:

一类为体育本体产业。指由体育部门归口管理、可发挥体育自身价值和功能的、以提供体育服务为主的体育生产经营活动。如竞技体育产业、群众体育产业、体育场馆等。

二类为与体育有关的其它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如体育场地、器材、用品、服装、传媒的生产和经营。

三类为体育内部产业。是指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员,在分工、分流后所办的产业及体育部门利用本单们的人、财、物的条件所从事的其它各类生产经营活动。

二、“十一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我国对体育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在国家公布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初步建成与大众消费水平相适应,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关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格局”。

从国家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中,我们深深认识到,发展体育产业,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符合我国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综观其宗,发展体育产业,对增强我国体育事业的总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立足体育工作的宏观目标,积极推进新时期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体育产业的原则和措施

在2008年1月7日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对加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发展体育产业要着眼于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正确处理公益性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关系,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努力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的基础上,不断扩充社会体育资源。”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这次会议讲话中也提出:“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政府在发展体育产业中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措施:

1、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增加体育消费途径。通过传播媒体对体育消费的宣传,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体育消费的作用,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健康文明的体育消费,形成良好的全民健身、体育消费的氛围,广泛推进体育消费的发展。

2、培育体育市场,改善体育消费的环境条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健康文明的体育消费。要加快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要把握脉络,找准定位,降低成本,以合理的价格面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同时还应开发多特色、多项目、多形式的市场,以适应、满足、引导消费、符合大众健身的需求和变化。

3、要发展体育自身的本体产业,带动相关产业,优化体育产业结构。要推进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探索体育赛事运作的模式,做好举办奥运会和全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的市场开发,提高综合性运动会的品牌价值,进一步加大体育组织、运动队和运动员无形资产开发力度。

4、要研究制定发展体育产业的相关政策,保证体育产业的正常运行。要建立体育市场监管体系,探索创新体育市场管理方法,确保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树立大体育观,促进竞体人才培养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范文篇3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53-02

一、问题的提出

建设体育强国,既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我国体育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运行体制逐步完善,我国文体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可以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比较充足的物质供给和知识供给。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科学运动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了巨大消费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提升体育水平的新方法,努力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探索阶段,我国体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宏观层面的问题,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不协调,阻滞了体育强国战略的执行。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脱节

在“奥运争光计划”的引领下,我国制定了“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竞技体育发展策略,在全国范围内协调资源,集中选拨、培养、训练优秀运动员参加国际体育赛事,目标就是拿名次、获奖牌。这种举国机制催生了大量优秀的专业运动员,使我国竞技体育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瞩目成就。

但是近年来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却相对落后,群众特别是中青年人群体质下降,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等健康类疾病增多,并有向青少年延伸的趋势。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群众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也凸显了现行群众体育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群众体育发展落后,必将导致竞技体育发展基础薄弱,难以持续优选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运动员,也难以产生更多的金牌项目。

(二)区域体育发展水平失衡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各地区体育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距。这种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方面,在培育优秀运动员、全运会成绩、奥运会贡献等方面,各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二是群众体育的普及方面,在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比率、体育设施、人均场地面积、体育消费水平等比较中,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平明显高于落后地区。三是学校体育方面,先进地区已经将体育成绩纳入到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中,对在校学生也进行体育特长方面的奖励,但部分地区对学生体育锻炼不重视。

这一问题,不仅阻滞了落后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降低了地方政府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丧失积极发展区域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动力。

(三)运动员文化和素质教育缺失

在举国体制培养模式下,采用专业培养模式培养运动员。这种培养将“获得好名次”作为最主要的培养目的,片面注重体育技能训练,不重视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的教育,致使少数专业运动员文化技能和道德素养的缺失,出现了一些不守纪律、自由散漫等行为。另外,也导致了运动员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出色的体育明星可以广告、真人秀等商业活动,获得巨额收入,而大量普通运动员的薪酬相对微薄。

这一问题,表面上看是运动员自身素养和培养方式的问题,但会引发更深层的问题。诸如:由于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和短期性,大部分运动员并不能在服役期间获得好名次,也不能获得充足的物质基础。而退役后,由于缺乏其它工作技能和学历,也难以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这不仅会影响大部分运动员从事体育事业的信心,还会降低体育专业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丧失体育强国战略的群众基础。

整体上看,产生上述三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没有实现包容式发展。其中,^度强调“效率”,片面发展竞技体育,导致区域体育水平差距较大,运动员之间收入差距大。没有重视“公平”,导致忽视群众体育的基础性作用、不能保障大部分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等现象,难以形成全民运动、持续培育体育人才。

二、包容性发展理论解读及借鉴

(一)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包容性发展理念提出后,被应用不同层面和领域,到众多组织和学者也对之进行了不同解读。笔者认为,符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解释为:秉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促进机会平等和收益平等,鼓励个体更加广泛且平等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进行创造性就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包容性发展理论包含三个重要因素:机会平等、生产性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因素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简要来说:包容就是“公平”,就是给予个体公平的竞争机会,并依据个体的努力和能力给予平等收益,这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基础。生产性就业是指生产效率较高的就业和劳动,就是强调高产出的“效率”,这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核心方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普遍激发个体积极性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高产出就业劳动,不断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体育包容性发展的界定

国内外对体育包容性发展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借鉴包容性发展的一般含义和要素,本文认为:体育包容性发展,是指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下,通过政府制定管理规划和提供公益支持,通过体育企业提供有偿支持,并重舆论导向和市场调解作用,提高群众体育普及率,提升竞技体育产出率,引导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概念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体育发展基础的机会均等。人人享有参与体育的权利,平等地参与体育发展的过程,享有体育发展的机会,共享体育发展的成果。不同地区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少一些对抗,多一些对话。求同要求体育发展的总体方针、方向是一致的,存异是尊重别人的发展方式、发展项目。二是体育发展动力的高效率。要通过政策规划、市场调节、舆论引导等多种策略,鼓励群众、专业运动员、企业、媒体、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注重投入产出比,要在各取所需、追求自身价值获取的基础上,提升体育发展效率。三是体育发展目标的可持续性。通过发展群众体育,不断发现并培育优秀运动员,不断提升体育消费需求。通过发展竞技体育,不断树立运动标杆,鼓励全员健身,并直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通过改进学校体育,提升运动员综合素养和工作技能,打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壁垒,消除竞技运动员后顾之忧,并缩小收入差距。

三、我国包容性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政府要加强引导,做好宏观协调,确保发展机会公平

一是要加强合理规划能力。国家要依据国情和市场规律,制定合理的引导政策,引导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地方政府要以发展区域体育产业为切入点,大力扶持体育企业,丰富区域体育物品种类和供应量,为全面发展体育夯实物质基础。二是鼓励体育服务行业的发展,大力推行健身教练、各体育项目教练资格认证,并鼓励体育服务类创业。三是评定加大公益性体育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资金投入,促使落后地区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四是通过舆论引导和广告宣传等措施,培育全面健身、科学运动和合理养生的社会文化。五是将体育协调发展作为对下级相关部门的考核指标,设置合理的权重,督促下级行政单位协调发展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

(二)企业要提升效益,满足体育消费需要,保障发展效率

一是要实施精益管理,消除浪费,降低生产和服务成本。二是依据市场需求,努力研发符合当代群众生活习惯的新体育产品和新运动项目,再创造新市场、获得新利润的同时,吸引更多人群形成持续运动的习惯。三是积极开办运动培训业务,聘用退役运动员作为专业教练,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科学运动知识,还能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四是积极与体育管理部门合作,鼓励体育用品的使用者关注重要赛事,提升体育运动关注度。依据学员成绩,鼓励体育类培训班的优秀学员参加比赛,提升学员积极性,并提升企业知名度。五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扩大体育用品的宣传力度和销售范围,并有偿提供体育运动锻炼视频等资料,方便群众学习并参与运动等等。

(三)其他相关群体要积极参与,实现体育协同发展,促进我国体育持续发展

一是媒体要将宣传引导。对优秀运动员的事迹、合理的健身方法、良好的健身案例等正面信息,要大力宣传赞扬,坚定群众持续锻炼的信心。对运动员违规、不良运动习惯、因不运动造成的疾病等负面案例,要进行曝光和批评,不仅维护良好的运动风气,还要引导群众合理运动。二是学校重视学生的身体培育。通过适度增加体育类课程数量、拓展体育培训项目等措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形成牢固的运动习惯。对体育专长的学生,要加强道德修养教育,以及经济管理类、工程类、社会学类等知识的培训,增强这些学生的就业技能。三是街道办、居委会等基层单位要积极发挥服务职能,合理组织活动场地,制定合理的活动时间,定期维护公共运动设施,保障群众运动顺畅开展。四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身要重视群众体育,配置员工需要的体育设备,定期组织职工运动会或健身活动,并发放奖励,鼓舞员工参加运动、持续锻炼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新常态”理念的提出,为体育的包容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把握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国体育的包容性发展。我们要真正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单纯依靠竞技体育的在奥运会上的争金夺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良好,体育发展地域平衡,体育项目发展均衡,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与文化程度相匹配的,既兼顾效率又兼顾公平的新型发展。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增强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我国体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应当不必问题,积极探索我国体育革新发展的新机制。本文借鉴包容性发展理论,提出体育包容性发展新的界定,并提出“政府引导、企业推进、多方参与”的实施策略,期望能启发政府、社会、企业、人民群众、其他利益群体的思考,进行更多的研究,为推进我国体育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1]2014年APEC峰会专题:发表重要v话[N].http://.cn,2014.12

[2]陈林会.竞技体育包容性发展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2013(9)

[3]杨浩然.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导向选择――基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D].武汉体育学院,2013(6)

[4]邸玉娜.中国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内涵、测度与战略[J].经济问题探索,2016(2)

[5]苗治文.我国小城镇体育的包容性发展[J].体育学刊,2013(11)

[6]马向前.包容性发展理念下中国竞技体育优势对外合作输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7)

[7]汪波.体育公共服务包容性发展理论、实践与路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5)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收集3篇) 】相关文章:

逛超市日记精选[15](整理9篇) 2024-06-19

端午节日记精选(整理8篇) 2024-06-19

[精选]三年级日记(整理5篇) 2024-06-18

绿豆观察日记[精选](整理9篇) 2024-06-16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6篇) 2024-06-15

[精选]小学三年级日记(整理3篇) 2024-06-14

[精选]小学生日记(整理9篇) 2024-06-13

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整理9篇) 2024-06-21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收集3篇) 2024-06-21

精彩的篮球赛作文(整理11篇) 2024-06-21